文/欧阳屹
竞选一词并不陌生,我们习惯称作竞争上岗。是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符合岗位要求职务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论资排辈的晋升模式,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有助于激发组织活力,提升管理效能,增强工作责任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拷问着个体的潜能,彰显个人优势。那份为竞选倾尽心力的执着,那场在演讲台前的慷慨陈词,也许早已成为职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
高三那年,一场特别的竞选
高三,是冲刺高考的关键时期,同学们紧张忙碌的学习复习,做题刷题,选题猜题甚至赌题,使出浑身招数企图打赢高考这场大仗。高三下学期,当倒计时牌一页页翻过,我们班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干部竞选。这在全校是开先河,史无前例。那时的教室,空气中弥漫着风油精的清凉、油墨的苦涩,还有隐约的汗味。每张课桌都垒起高高的“书墙”,堆满了各种高考模拟题和复习资料。在这本该全力冲刺的时刻,班级氛围却有些微妙——有人信心不足,一片茫然;有人学习松懈,状态不佳;有人自暴自弃,自由散漫;有人风言风语,冷嘲热讽,其中包含个别班干部。影响全班学习氛围和高考信念,用班主任的话说,“大战在即,军心涣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决定让我们通过竞选产生新一届班委会。作为现任班长,我内心希望有人接过担子好专心备考,可是班主任和知心的同学都强烈要求我参加竞选,好继续带领大家积极备考。说实在话,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担任班干部和学生会、团委会干部,都是班主任或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表现安排的。对此,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为体现公平公正,这次竞选采取由全班同学集体投票的直选方式进行,选出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当场唱票计票并宣布结果。我的得票全班最高,独占鳌头,自然还是由我继任班长。得票第二的担任学习委员,其余班干部由班长和班主任老师根据票数和个人实际予以调整安排。这场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班干部竞选,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规则,只有对角色最直接的渴望。没有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任何授意,完全由同学们通过自己平时的观察、了解、体会,选举出自己最心仪最需要的班干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我能被全班选举担任班长,这不再是老师的任命,而是同学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期盼。我深感荣幸的同时,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当担。
由此让我对竞选有了第一次实践和体会:通过集体投票选举产生班干部,表面看是竞选班干部,实则是同学们对学习示范、学风引领、学生工作以及为人处世的自我表达和评判、是一种社会认知、责任担当和民主选择,是努力求学、青春逐梦的学子们开启的最早最真最纯的一堂职场启蒙课。
高考日日逼近,面对班上情绪波动,军心不稳,信心不足,学习氛围不浓,自律意识不强的情况,看着班主任老师关爱着急又有些无奈的样子,作为班长我很想为班主任出谋划策,为同学们做些什么,我陷于深深的沉思......
在周六的一个下午,我独自走近空荡荡的教室,看着我亲手设计制作的关于高考备战的黑板报思考着,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对!来一次高考动员演讲,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经与班主任汇报商量,由我上台演讲动员。那天夕阳把课桌染成血色,我认真构思演讲稿,记得题目叫作《努力冲刺,胜利夺取“七八九高地”》——献给即将奔赴战场的高三学子们。
七月的七、八、九日,是我们那个年代确定的高考日,是广大辛辛学子们的赶考日,是十年磨剑试剑的检验日,是能否挤过独木桥,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宛如奔赴战场一样英勇豪迈。
我怀着青春的热血和使命召唤的责任感,用朴实而鼓舞斗志的文字,饱含深情的写完演讲动员稿,来不及死记硬背,直接上讲台演讲动员。我照着写好的演讲稿大声宣读,我能感觉到声音先是在发抖,后来渐渐平稳。当讲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父母含辛茹苦,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时,我感觉到同学们那一双双眼睛闪闪发亮,正凝神聚气直射着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触及灵魂的演讲。我仿佛看见粉笔灰在光束中起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日夜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
“亲爱的同学们,“七八九”高地就在眼前,我们现在就像冲锋的战士,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勇气和决心迎接它,把高考的胜利红旗插在“七八九”高地,努力夺取我们高考伟大的胜利......”全班同学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旋在教室上空,响彻整个学校。
“这是一场直击心灵鼓舞斗志的演讲,简直就是高考动员令,我们要积极响应班长号召,争分夺秒备战高考,争取最大的胜利。”几个平时俏皮的男生站起来手舞足蹈如此喝彩。
说心里话,这是我学生时代第一次上台演讲,如此激烈壮观的场面,也是第一次见过。那时我比较胆小,为了鼓舞同学们高考的斗志,我真正是豁出去了。演讲完还没走下讲台,只见班主任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感觉他的手比平时要厚重些温暖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得不勇敢的时候,硬着头皮站出来的那份决绝。
演讲结束后,我迫不及待的将演讲题目《努力冲刺,胜利夺取“七八九高地”》作为高考誓词,用粉笔洋洋洒洒写在教室后墙上。自演讲动员后,班上学习氛围相比之前明显更好,同学之间也开始主动提问,课间十分钟都有人在走廊上背单词......不言而喻,那年我们班高考取得了全方位的优秀成绩,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独领风骚。
时过境迁,我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在讲台上声音颤抖却目标坚定的少年,虽现已不再少年,他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提醒着我曾经如此纯粹地勇敢过。时常记起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逸闻趣事成为自己最纯最真最玩味的美好回忆。
如今想来,那篇演讲或许幼稚,那些豪言壮语也许夸张。但正是那样胆怯的勇敢,那样纯粹的担当,才让我们在最后的日子里,像真正的战士一样,向着各自的高地发起冲锋。
直到上大学,同学送给我一本《平凡的世界》,我翻开书页的瞬间,忽然懂得——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历着不平凡的奋斗。而班干部这个头衔,最终教会我的是: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二)
法院干警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那年冬天,新任院长到任不到半年,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事改革在全院拉开序幕。作为行政中层干部,我全程参与了这项率先在全市法院系统推行的“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工作。方案一出台,就在各庭室队引发了不小震动。“搞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有谁会主动选择我们这些老头子啊,不会让我们下岗吧?一些老同志私下嘀咕着。而年轻干警则跃跃欲试: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了,并满怀希望的准备着。
这场人事改革的设计还算比较周密,根据实施方案规定:凡参加竞选的同志都要事先填报志愿,竞选表格还设置了是否服从调配的备注。庭室队正职岗位实行全员竞聘,限报一个庭室,采取“竞岗演说+民主投票”方式,由全院干警投票推选庭室队负责人,当场唱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再由院党组根据投票结果和履职要求研究决定具体庭室队负责人,确保人尽其才。庭室队副职和一般干警选择填报岗位志愿,由庭室队负责人决定是否接收,实行双向选择。简言之,庭长可以选干警,干警也可以选庭长。对于没有庭室队选用的年轻干警,由院党组研究安排下派到农村法庭,对于竞选没有成功的原庭室队负责人和年龄偏大的老同志予以适当安排,确保每位干警不下岗。院机关的行政中层领导不参加竞选,由院党组综合考量后研究决定,并作为竞选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
竞选演讲当天,大会议室座无虚席。我注意到一个可喜现象:每个业务庭室都有2人报名竞争,多的有3人。从竞岗演说来看,有的讲得慷慨激昂却内容空泛,有的言辞朴实但举措扎实,有的临场紧张却准备充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真正的能力往往需要多维度考察。
通过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效,全院干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选拔了一些年富力强的庭室负责人,调整充实了骨干力量,激发了内生动力,淘汰了年龄偏大的庭室队负责人,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形成了干事创业浓厚氛围。作为综合部门负责人和亲历者,根据院长要求和安排,我为此撰写了通讯报道和改革实践文章,发表在市委机关报刊杂志和市委组织工作,省高院、市中院作为法院干部人事改革典型经验予以专项简报刊载。
这次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是人民法院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探索。在对竞选成功的同志表示祝贺的同时,对那些不幸落选的,需要调岗重新安排的同志,何尝不是在完成一场悄无声息的自我革命?以及自我超越呢?我不禁沉思着。
或许,白纸黑字的制度变革,其最深刻的回响,终究要落在每一个干警身上。这背后是每个个体都要面对的成长命题。
竞争上岗与双向选择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旨在通过竞争和互选优化人岗匹配、激发组织活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打破固有的成长轨迹,畅通晋升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较好实现人尽其才和干部合理流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不仅仅需要选拔竞争机制,更需要众多的千里马和伯乐。实践证明,每项重大复杂或急难险阻的工作,需要能托举重担和快速奔跑的千里马;更需要慧眼识才和知人善用的伯乐能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要建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容错机制和包容文化,广泛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因才施用和五湖四海。
(三)
耐人寻味的机关竞争上岗
竞争上岗这一制度起源于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那些年曾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等。遥想二十年前,我从基层考入星城工作,正赶上那热火朝天的机关竞争上岗,曾耳闻目睹有人兴高采烈,有人唏嘘长叹,几多欢喜几多愁......但凡参加过竞争上岗的同志,对此都深有体会和感悟。我参加过机关竞争上岗三次,每次都是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至今还依稀记得。
第一次,实行一票抵一票开展竞争上岗。
每位竞岗者在台上进行竟职演说,由机关全体干部对竞岗者进行投票,无论是厅级干部、处级干部还是一般干部,其票值是一样的,就是一票抵一票,最后按竞岗者所得票数多少确定竞岗职位入围人选,依次从高到低排序。可谓是完全“以票论英雄”。
第二次,采取分级计票开展竞争上岗。
这次同样由机关全体干部对竞岗者进行投票,但是设置了票值,即按行政级别计票,处级及以下干部所投票是一票算一票(俗称群众票),厅级干部和党组成员所投之票是一票抵五票,按照两种票值计算最后得票数,确定拟任职入围人选。我这次获得群众63票,厅干和党组成员7票。事后人事处负责同志主动找我谈心,首先充分肯定我竞岗演说的优秀表现和取得可喜的群众票数。他说,我是所有竞岗者中没有任何管理者施加影响的,得票数却是很高的,接近入围,鼓励我继续努力加油。这些贴心的话,让我感到遗憾之外,也给了我一丝慰藉与感动。
第三次,采取笔试和分级计票开展竞争上岗。
在第二次竞争上岗方案的基础上,再次调整了方案,以党组成员、厅级干部、处以下干部三个档次算票计票,其中党组成员、厅级干部、群众的票值各有不同,以党组成员所投票折抵票数最多,也就是说票值最高。同时对竞岗者增加了笔试环节,由机关有关领导同志事先拟定好题目写一篇文章,类似于命题作文。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竞岗演说占70%。我的笔试成绩(文章)得了87.5分,获得群众票53票,厅干和党组成员票2票。
最后一次不搞竞岗演说,采取的方案主要是由党组成员、厅级干部谈话推荐加笔试。笔试是考党政知识与命题作文,这次不完全算是竞争上岗的搞法了,几乎是党组研究决定。这次我的笔试成绩为88.4分。
回首望去,每次竞争上岗规则的变迁,对于竞岗者而言,都一场全新的挑战和适应,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于我而言,不管规则如何变化,竞选是否成功,都会带给自己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有助于取长补短、总结提高,同时还可以了解洞察人性,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内心更强大,人生更广阔。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竞争上岗的初衷,在于打破论资排辈,选贤任能,激发组织活力。它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图景,令人向往。然而,任何良法美意,若被执行者念歪了经,便可能异化。当“程序合规”成为掩盖“实质不公”的外衣,当选拔机制沦为权力寻租或排除异己的工具,其初衷便已荡然无存。我们必须警惕“合规程序下的不合理结果”,着力回归人才选拔的本源。
经历多次竞选,我深有感触:胜负不是定论,而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在职场路上不管遇到的是美好,还是遗憾,甚或是残缺,都要当作是一幅幅不可多得的风景。切莫把追求某个职位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竞争上岗,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职位的角逐,更在于自我锻炼、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的过程。真正的胜利,是充分地表达自我、展现才能,并将此过程中的一切得失内化为前行的力量。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保持独立的判断,不因外界的纷扰而迷失方向,始终坚守初心,向阳而行。
须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哲学人生。因才施用、人尽其才,识人选才需要时间、耐心和伯乐。而对于个人来说,更应悟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从容——当我们的生命向内求得丰盈与坚定,那么无论置身何种规则之下,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写于2025.10.3)
作者欧阳屹现供职于省级机关,撰有《人生百态》(法治文学)《欧阳屹诗歌散文集》《欧阳屹书法鉴赏》《新时期审判研究与法治》《基层党委工作实务研究》《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与研究》《重要思想重要论述学习实践与研究》等多部个人专著。
责编:伏志勇
一审:王薇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